网站公告列表     会员上传资料的方法说明  [站长  2009年3月14日]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您现在的位置: 七八九数学网 >> 数学文化资讯 >> 数学文化 >> 数学论文 >> 正文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 【字体: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转载    点击数:4307    更新时间:2011/1/2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本文阐述了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时,有效提问的重要性;怎么样才会更加有效;对学生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关键字:课堂提问 教学效果 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巧妙地使用课堂提问,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把握好提问的“火候”,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好奇欲望、探索欲望、创造欲望和竟争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我就数学课堂提问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具有趣味性,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对所学学科产生了兴趣,才能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了兴起,才有求知欲,才能质疑好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提问“为什么射击运动员瞄准时,用手托住枪杆(此时枪杆、手臂、胸部恰好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 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张鑫和刘超在办公室不小心将老师压书的一块三角形玻璃打成如图所示的两块,他俩决定在老师未到之前去配一块,其中张鑫要两块都带去做样,而刘超则说带一块就行了.刘超的话对吗? 如果对的话,带哪一块去呢?又如,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时,我提问:你看到过早晨的第一轮红日从海平面冉冉升起的美妙景色吗?这景观中涉及到哪些事物?抽象成几何图形是什么?这些几何图形有哪些位置关系?你能在纸上画出这些几何图形的位置关系吗? 通过这些情景教学,提高了问题的趣味性。看似闲言碎语三两句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变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问题为形象、生动、有血有肉,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二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具有层次性,能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脉络


   心理学认为,人的谁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三个层次的关系是:已知区    最近发展区    未知区

   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有经验的教师提问,问题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的。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转化。

   如教学“异分母分式加减法”时,首先复习“同分母分式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计算 ,接着转入探究新知,提问:

   1.这几道题中,有的分式不是最简分式,你能不能把这几个算式改写成最简分式相加减?

   2.“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和“同分母分式加减法”直观上看有什么不同?

   3.能不能试着把异分母分式变成同分母分式再相加减呢?

   4.异分母分式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

   又如提问“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问题可以从直观例子入手,分层次问。如可先问:“如何快速作出函数y=2x2,y=2(x-1)2及y=2(x-1)2-1的图象?”再问:“这些函数的最小值分别是多少?”及“若各小题中完全一部分项的系数分别是-2时,结果又如何呢?”等。这样的提问学生明白思维指向层层推进,便于问题的解决。

   三.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具有思考性,使学生将知识内化

   众所周知,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同样,问题过于深奥也会使学生不知所云,不但不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所提问题要有思考性,即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一定的难度。既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能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把握问题是否有思考性这个“度”,把握住了这个“度”,所提问题才能有效。

    如:在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时,教师可先提问:若用定长的篱笆怎样才能围成一个最大面积的四边形区域?众所周知,是正方形。教师就可以接下去问:若用定长的篱笆去围一面靠墙的的一个最大面积的四边形区域,该怎样围?还会是正方形吗?若不是,长和宽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像这种问题,不难,但有思考性,学生可通过交流、讨论,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引导学生沿着符合逻辑的思维去分析和研究,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这种提问,我想应该是有效的。


    四.有效的课堂问题应具有参与性,能开拓学生知识领域


    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时常常会走“题海战术”的重负担途径,这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反之,当解决了一个问题以后,从原来的问题出发,通过引伸、推广、对照、类比而提出新问题.如条件改变一下,结论会有什么变化?也可以保持原来的条件,探讨能否得到更深刻的结论等等.这类问题特别有助于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各种变式中发现解题过程结构的特征,深化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增加进行创造性解题活动的经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解题教学的效果.


   复习《四边形》一章时,重新回顾例题:已知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接着问题1:此题是否可以变换对角线的条件来变题?让学生通过画图变题,结果学生变出三种题型:


   (1)、对角线垂直下的四边形;


   (2)、对角线相等下的四边形;


   (3)、对角线相等且垂直下的四边形.


    问题2:同学们可否通过变换其它条件?如四边形的形状.课堂上出现了激烈的讨论,总结得出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等腰梯形五种变题类型.


    问题3:(1)当一般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满足什么条件时,顺次连接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会是梯形吗?(2)你认为决定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的形状的要素是什么?


    问题4:在证明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一个定理?证明过程中的共同点是什么?


    问题1、2、3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散,问题4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收敛。经过这样的不断变化问题,纵横变通,正逆呼应的变题教学使学生在发现、认识掌握数学知识间的变与不变中得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五 .有效的提问应该具有探索性,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维,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例如,在讲授完全平方公式时,可先提问:“有一块正方形稻田边长为a米,现每边长扩大b米,求后来的面积是多少?”教师可让学生先试着求出结果。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探索思考,利用以前学过的求面积的知识得出各种不同解法,在化解的过程中即可归纳出公式。

   又如在推导一些代数恒等式时,可以通过学生做硬纸片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体会代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也能从另一方面了解一些代数恒等式的几何意义。 

    如图,这是一个边长为(a+b)的正方形且中间挖去了一个“孔”,而中间这个“孔” 又是边长为(a-b)的正方形。可以由学生利用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写一些代数恒等式来。如将图形看作一个大正方形挖掉一个小正方形,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四个长方形 ,从而得到一个等式(a+b)2-(a-b)2=4ab。这一问题还可以延伸与乘法公式或因式分解中的公式相联系,进一步探索。在这一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将经历探索、讨论、交流、应用的过程,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一位哲人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要被点燃的火把。”要点燃学生求知的火把,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独具匠心,巧妙地运用提示语言,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而实现的.所以教师通过课堂上有效的提问保证师生之间充分的互动和交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通过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数学》

           王工一.《数学教育新视野》

           郑国才.《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






尊敬的朋友:您现在访问的是七八九数学网(http://www.zhuixun.net/)数学文化资讯页面,该栏目资源主要来自网友上传和网上搜集,如果在质量和数量上不能满足您的要求,请访问本站精心打造的精品会员资源,同时也希望您积极上传资料参与本站资源建设,方便他人,也方便自己。
本站资源有多种来源,如果某份资料侵犯您的版权或者其他利益,请来信说明,本站定第一时间删除并向您表达歉意。
请牢记本站的永久域名:http://www.zhuixun.net/
资料录入:阿黛    责任编辑:lldgroup 
  • 上一篇资料:

  • 下一篇资料: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资料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感谢常春藤网络为本站提供服务器和带宽 | Copyright © 2008-2021 zhuixu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5039873号-2 | 站长QQ:445814920 | 官方QQ群:47436846
    七八九数学网--提供专业、系统的初中数学试题、课件、教案、论文,我们每天都更新!